往期阅读
当前版: A05版    企业资讯 上一版  下一版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种过木薯和蔬菜 砍过木材烧过砖 每天凌晨2点半起床割胶 年轻时每天走2个多小时去县城卖菜 家里最穷困的时候也从未买彩赌钱 从住茅草房瓦房 到盖起两栋楼房 脱贫致富典型人物

勤劳真能致富

琼中72岁退休职工刘荣贵告诉你
刘荣贵
刘荣贵住进楼房
刘荣贵仍坚持每天5点起床干农活
  本报讯 “老伴儿,我去橡胶、槟榔地了,你在家喂鸡,干点农活。”10月10日上午5点多,天刚微微亮,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市农场5队退休职工刘荣贵便带着一壶茶水,骑上摩托车出发前往橡胶、槟榔基地,开启忙碌的一天。

  刘荣贵1968年从广东信宜迁来琼中,今年72岁的他,在琼中扎根奋斗了50年,从住茅草房、瓦房到盖起两栋楼房,他始终秉承着“勤劳致富,勤俭节约”的理念,大力发展各项生产,带动身边村民,开荒种地、种橡胶、种槟榔……1984年加入共产党,1990年-2003年间,由于橡胶生产管理技术过硬,担任新市农场主管生产的副场长。2008年退休后,仍在家务农,勤勉劳动。

  “我的生活能越来越好,更离不开的是党的关怀和政策。”在刘荣贵的客厅,张贴着一副对联,诉说着他对党和政府的感谢:感谢共产党德重如山,幸逢新改革新居荣获。

  通讯员 秦海灵

  记者 韩建东 文/图

  不怕苦

  不怕累

  勤劳节俭

  埋头干

  “偷懒怕累,那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”

  在槟榔地,刘荣贵正挥舞着镰刀砍草,随着刀起刀落,杂草瞬间被夷为平地。个子不高、皮肤黝黑、满脸笑容的刘阿公,丝毫看不出他已过古稀之年。

  “1968年,我从广东信宜迁来琼中时才20来岁,那时候虽然穷,但满身有使不完的力气,怕饿肚子,就得勤劳苦干。”刘荣贵回忆,早年家中贫困,为了填饱肚子,他种过木薯、甘蔗和蔬菜,砍过木材,烧过砖。

  “如今我家共有10亩田,都是这些年我们老两口开垦出来的,以前种稻谷是为了糊口,现在日子好了,我们改成了种玉米、花生等经济作物,即可卖钱又可以喂鸡。”刘荣贵说,“偷懒怕累,那是永远也赚不到钱的,我们一家上有老下有下,努力不单是为了自己,更是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、更富足的生活。”

  “爸妈养大我们六姐妹不容易,从小父母便教育我们要不怕苦不怕累,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,父母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。”刘荣贵大女儿刘建华说,这份“埋头干”的家训,他们也将用来教育下一代,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

  不怕难不怕险 多种产业齐发展

  “只要是能赚钱的产业,我都愿意尝试”

  “您都这么大岁数了,应该在家享享清福,还干那么多活,是不是太辛苦了?”记者问这话时,刘荣贵刚砍完草,大汗淋漓。

  “干什么不辛苦,吃饭还辛苦呢,有力气就要干,不干活哪有钱,哪有好日子过啊!”刘荣贵笑着说,干活也算一种锻炼,虽然现在自己年纪大了,但仍坚持每天5点钟起床忙农活,干家务。

  近年来,橡胶价格持续低迷,胶农经济收入缩水,很多胶农都弃割停割了,但刘荣贵始终坚持割胶卖胶。“从前割胶时我每天凌晨2点半起床,现在年纪大了,产业多了,管不过来,我便雇了工人帮我割胶。”刘荣贵说,不管胶价如何,只要割了就有钱,不割一分钱都赚不到。

  “刘荣贵算是咱们这最早种植橡胶、槟榔的人了,以前大家只割公家的橡胶时,槟榔价格也低,没人愿意开荒,冒风险投资发展产业。”新市农场11队退休职工张德专告诉记者,多亏了刘荣贵的带头作用,乡亲们被他带动后一起搞发展,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。

  前几天,一听说政府要帮胶农买“保价”保险,刘荣贵便赶去自己加入的琼中福岛橡胶专业合作社,当即签下了天然橡胶价格(收入)保险合同。“为了促进橡胶产业发展,琼中县委县政府决定,在我县境内实施天然橡胶价格(收入)保险,保险费由政府全额补贴,再也不怕胶价不好咯”,带着这一好消息,刘荣贵逢人就介绍,到处宣传着这项惠民政策。

  “看价格不好,今年我都没割胶,一听完刘大哥的介绍,我也去签了保险合同,昨天便开割了。”新市农场5队的潘海玲说道,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那么好,我们胶农也要摒弃懒惰思想,多干多得才不辜负党的关怀。

  “橡胶2500株,槟榔1300株,山茶成果100多株,10亩水田,鱼塘2亩,益智、果树、松树、鸡、鸭、鹅、蜂……”采访时,刘荣贵自豪地介绍着他家现有的产业,“一直以来我都不怕困难和险阻,只要是能赚钱的产业,我都愿意尝试,如今这些都是我起早贪黑打下来的‘江山’。”

  不偷懒不做梦 脚踏实地积家业

  “住了8年茅草房,前几年在县城买地盖楼”

  “初到琼中时,我们家一无所有,最穷困的时候,我们也从未打过一张彩票或赌过一次钱。”刘荣贵说道,与其幻想着一本万利的事情,不如脚踏实地干活来得实在。

  每当干完农活,回到家里,刘荣贵和妻子李少玲总是会帮对方按按摩、揉揉肩。“这都是小病小痛,不算什么。”李少玲说道,年轻时,他们夫妻俩总是天稍微能见点光,便起床干活,直到天黑了才会回家。

  从无到有,从零到整,通过几十年的勤恳劳作,刘荣贵一家的生活早已发生了大变样。

  “最初我家住了8年的茅草房,到后来又住了30年的瓦房,直到前几年我们才在村里盖起了两层楼房,还在县城买地盖了6层半的楼房。”刘荣贵说,虽然现在的生活早已吃穿不愁,但忙活儿惯了,“我们老两口,只要有力气,还是会继续务农劳作。”

  说起致富经验,刘荣贵说就8个字:吃苦耐劳,勤俭节约。

  “要想日子好,不要嫌活累,更不要嫌挣得少,生活苦尽甘来便是甜了。”刘荣贵说,“上世纪70年代初期,一斤菜才3-5分钱,但我们夫妻仍种菜卖菜,我每天总要走2个多小时的路程,把菜挑去县城售卖,有时一天来回跑好几趟也是常有的;有一年台风前夜,为了避免损失,我们没日没夜地挖了6000斤的木薯,连夜运送售卖……”

  采访过程中,刘荣贵夫妇总是闲不下来,一边与记者聊着一边忙着农活。“用我们老家的古话讲,早起3天等1天,晚回3天等1天,这样一年也就多了120天。”刘荣贵朴实地说道,“家里的每一分每一元,就是靠着夫妻俩一步一个脚印积累出来的,无论现在的生活有多好了,我始终教育子孙,要时刻勤勉,不偷懒不做梦,脚踏实地多做事。”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
     标题导航
种过木薯和蔬菜 砍过木材烧过砖 每天凌晨2点半起床割胶 年轻时每天走2个多小时去县城卖菜 家里最穷困的时候也从未买彩赌钱 从住茅草房瓦房 到盖起两栋楼房 脱贫致富典型人物
~~~琼中72岁退休职工刘荣贵告诉你
   第001版:封一
   第002版:封二
   第A01版:首版
   第A03版:今日关注
   第A04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5版: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
   第A06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7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8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9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10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11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12版:财经
   第A13版:中国
   第A14版:网事
   第A15版:国际
   第A16版:国际
   第A18版:天天出彩
   第A19版:天天出彩
   第A22版:体育
勤劳真能致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