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期阅读
当前版: 002版    企业资讯 上一版  下一版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
刘永坦: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“火眼金睛”

  据新华社电 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,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;40年坚守,带出一支“雷达铁军”……他就是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,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、两院院士刘永坦。1月8日,刘永坦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过了沉甸甸的奖章、证书。

  刘永坦带领团队研制的新体制雷达究竟新在哪儿?他告诉记者,这款雷达不仅能够“看”得更远,还能有效排除杂波干扰,发现超低空目标,对于对海远程预警来说至关重要。为了这个“新”字,他在“冷板凳”上一坐就是40年。

  给海疆装上“千里眼”: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

  严冬时节的山东威海,寒风萧瑟。刘永坦带领团队成员一同检查正在调试的新体制雷达设备,面前是一个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雷达天线阵,天线阵外就是波浪翻滚的大海。此时,年过八旬的刘永坦精神矍铄,满眼欣喜。

  如果说雷达是“千里眼”,那么新体制雷达就是练就了“火眼金睛”的“千里眼”,被称为“21世纪的雷达”。它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发展趋势,更对航天、航海、渔业、沿海石油开发、海洋气候预报、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都有着重要作用。

  早在1991年,经过十年科研,刘永坦在“新体制雷达与系统试验”中取得了重大突破,并建成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,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
  随后的十余年里,从实验场转战到实际应用场,他带领团队进行了更为艰辛的磨炼。

  “解决不了抗干扰问题,雷达就没有生命。”刘永坦说,各种各样的广播电台、短波电台、渔船,发出强大的电磁干扰是最大的难题。设计—试验—失败—总结—再试验……他带领团队进行上千次调整,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。

  这项完全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于2015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
  “依靠传统雷达,我国海域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足20%,有了新体制雷达,则实现了全覆盖。”刘永坦告诉记者,给祖国的万里海疆安上“千里眼”,国防才能更安全。

  “不能向外面的封锁低头”:他40年坚守开创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

  1953年,刘永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,大三时,他作为预备师资到清华大学进修,开始接触无线电技术,返回哈工大后组建了无线电工程系。

  1978年,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的刘永坦作为国家外派留学生,到英国深造。

  在导师英国雷达技术知名专家谢尔曼的指导下,刘永坦参与了一项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项目,并独自完成了其中的信号处理机工程系统。正是这次科研,让刘永坦与雷达结缘。

  1981年秋,毅然回国的刘永坦带回了一个宏愿——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。

  1983年,经过10个月连续奋战,刘永坦完成了一份20多万字的《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》,在理论上充分论证了新体制雷达的可能性,得到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的认可。 

  “没有谁会告诉你关键技术,只有咬牙向前走,不能向外面的封锁低头。”一场填补国内空白、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从此开始,刘永坦立志要向国家交上一个满意的答卷。

  40年里,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,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,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“铁军”。

  刚领完奖,这位“80后”老院士又许下了新的愿望,继续带领团队向小型化雷达进军,让技术造价更低,让功能性能更优,更好保卫祖国海疆。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
     标题导航
   第001版:封一
   第002版:封二
   第A01版:首版
   第A02版:要闻
   第A03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4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5版:广告
   第A06版:新闻追踪
   第A07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8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9版:财经
   第A10版:中国
   第A11版:国际
   第A12版:天天出彩
   第A13版:老爸茶
   第A14版:体育
刘永坦钱七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
刘永坦:为祖国海疆雷达打造“火眼金睛”
钱七虎:铸就共和国“地下钢铁长城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