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期阅读
当前版: A04版    企业资讯 上一版  下一版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他“抠门”每月生活费控制在200元内 他“大方”捐款成“瘾”,谁有需要就帮谁

这些年捐了多少钱他记不清了

郑健

  本报讯 他是城里人,却无怨无悔,扎根农村奉献了大半辈子;他很“抠门”,每个月自己只花200元,却数次把钱捐给了慈善机构;他养了数只鸡,自己舍不得吃,悉数送去了敬老院……他就是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谭文环卫站退休工人郑健。

  郑健今年70岁,18岁当知青时来到谭文,扎根农村奉献青春,没想到一干就是50多年。当地居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“老郑”,都夸他是一名“活雷锋”。记者 钟起的/文 单正党/图

  “我平时也花不了什么钱。”

  ——郑健说,捐款的习惯已经有好多年了,一般手头有钱了就去银行汇款。

  “组织上每次慰问老党员时,老郑转手就把慰问金送给了低保户。”

  ——谭新社区党支部书记邓章宇说,在谭文地区,大家都夸郑健是“活雷锋”。

  不忘初心

  70岁老党员扎根农村50年

  3月16日上午10点多,初见郑健,他刚刚从谭文墟扫地回来。他身着环卫工的工作服,头发花白,双手长满老茧,可行走如风。

  三门坡镇谭新社区居委会旁的一间宿舍,是郑健的家。客厅没有什么家具,放着一辆自行车;餐厅中,临近餐桌的灶台上,摆着一台市场上早已“绝迹”的14寸小彩电。卧室不大,一进门口就可以看到垒得半腰高的报纸,一张单人铁床前,有一张小书桌,桌上有一台巴掌大的收音机和一盏旧台灯。五六本厚厚的辞海、辞典、新华字典等工具书叠在书桌上,台灯下是他在书店买回来学习的《新中国发展——面对面》《中国经济新时代》等几本书籍,另外还有几本《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》期刊。

  “要想思想不落后,要想跟上新时代的脚步,就要坚持学习。”郑健说,他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,几十年来,他每天都会看书,及时了解国家大事。

  郑健的老家在美兰区水巷口,是一名已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。1969年,18岁的郑健响应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”的号召,来到距离海口市区约50公里的原谭文公社文多村“插队”,他这一留就是50多年。上世纪70年代末,知识青年迎来“返城潮”,但郑健选择了坚守,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做贡献。1983年,他担任橡胶加工厂副厂长。

  退休不退岗 继续发挥余热清扫小街巷

  1997年,郑健被调到三门坡镇环卫站谭文组,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。

  从“副厂长”突然变成环卫工,如何调整心理落差?郑健说,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哪里有需要就应该到哪里去,“组织上需要我做什么,我就做什么。再说了,我一生都是当‘苦力工’,早就习惯了,不要计较这些‘名头’。”

  从那时起,几十年如一日,谭文地区的居民,几乎每天都会看到一个既熟悉又忙碌的背影——郑健拿着扫帚清扫大街小巷、开着环卫手扶拖拉机清运垃圾。

  对环卫工人来说,在工作中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。有一次,在垃圾填埋场,他的脚被生锈的铁皮划伤了。由于脚泡在水里,他没注意到脚上流着血,直到几天后,脚发炎肿痛了,他才到意识到脚伤的严重性,赶紧去卫生院打针消炎。打完针,他又开车去运垃圾了。

  2014年,郑健63岁,正式退休。家人本以为,终于可以回到海口一家团聚了,但郑健却“闲不住”,他找到领导,恳求留在谭文环卫站继续工作,继续发挥余热。“组长看我年纪大,而且也不会开大型环卫清运车,就安排了3条小巷由我负责路面保洁。”郑健对记者说。

  “我一闲下来就闷得慌。”郑健说,他今年已经70岁了,每天将时间安排得满满的,上午打扫3条小巷,中午吃完饭后看书学习,下午打扫居委会附近的空地或者帮环卫工修理垃圾桶。闲暇时,他就去三门坡敬老院,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  爱心长存 坚持30年看望敬老院老人

  在居委会附近的一块空地上,有3株木瓜树,树上硕果累累,木瓜树是郑健种的,“我每个月生活费控制在200元以内。”郑健笑了笑说,“我很少用钱,主要是买米买油和买点青菜。一个木瓜就可以吃两天,青菜也不是每天都买。至于肉,我一年也买不上几次。”被问及为何如此节俭,他说习惯了。

  在宿舍附近一个角落处,有一个鸡笼,里面养着几只小鸡。郑健说,他养鸡很多年了,但很少吃鸡肉。“那么这些鸡养来干啥?”“噢,这是留着养大后送去敬老院的。”看到记者很疑惑,他解释道。

  “老郑来了。”当天中午11时许,郑健骑着自行车来到三门坡敬老院,老人们看到他都很开心,纷纷跟他打招呼。“他是个好人,对我们真是好。”70岁阿婆吴才花指着郑健说,“他养的鸡不舍得吃,都送到敬老院来了。”

  “今年春节,郑健给敬老院送来了4只自己养了大半年的阉鸡。前不久,他还给敬老院送来2000元现金。平时,老人有什么事解决不了的,也会习惯麻烦郑健,维修电线、清洗水池……”敬老院院长周绪清说,逢年过节,老郑都会过来看望老人,有时候拎来几只鸡,有时候买油买米送过来,端午节还会买来粽子陪老人过节……这是老郑30多年来养成的“爱心”习惯。

  捐款成“瘾” 帮助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

  自己养鸡却不吃,都送去敬老院;每个月退休工资约1700元,却很少买肉;天天穿着环卫工服,却舍不得买新衣……他为啥这么节俭?记者在他的书桌上发现了谜底——银行汇款回执单。

  回执单都是郑健在当地农商银行营业厅汇款时留下的,目前有5张,时间分别为去年7月、9月、11月、今年1月、3月,汇款人都是郑健,收款人是海口市慈善总会、中国红十字会等单位,每张汇款单上的金额都是1000元。说到捐款,郑健有些羞涩。他说,捐款的习惯已经有好多年了,一般手头有钱了就去银行汇款,“我平时也花不了什么钱。”郑健说,他没有保存回执单的习惯,有时候顺手当废纸丢掉了。

  记者获悉,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,郑健第二天就到银行给灾区捐款,先后捐了1000多元;谭文建文化广场,他捐了1000元;他还经常向贫困的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提供捐助……记者问他这些年来一共捐了多少钱,他说“自己也记不清了”。

  “组织上每次慰问老党员时,老郑转手就把慰问金送给了低保户。有时候我们看他太辛苦,就买些点心给他吃,他都不肯要,后来我们都骗他说,这些都是吃剩的,他才肯拿。”谭新社区党支部书记邓章宇说,在谭文地区,郑健的名字无人不晓,大家都夸他是“活雷锋”。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
     标题导航
他“抠门”每月生活费控制在200元内 他“大方”捐款成“瘾”,谁有需要就帮谁~~~
   第001版:封面
   第A02版:要闻
   第A03版:要闻
   第A04版:我是共产党员
   第A05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6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7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8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09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10版:海南新闻
   第A11版:财经
   第A12版:中国
   第A13版:天天出彩
   第A14版:天天出彩
   第A15版:老爸茶
   第A16版:国际
这些年捐了多少钱他记不清了